春華秋實樹安村
樹安村是位於聚龍潭水庫上遊的一個小村落。
這裡和中國北方大多數鄉村一樣,農舍零零散散地依家用岩盤浴山而建,小溪蜿蜒曲折穿村而過。
不同的是,這兒的山林太過貧瘠,溪流幾近枯竭。
當鄰村的高堂瓦舍陸續拔地而起,當村前公路上摩托車、小轎車相繼呼嘯而過,這裡的村民卻隻能心生艷羨,望而興嘆。
由於經濟基礎薄弱,環境稟賦差,承載能力弱,資源匱乏,這個村是東遼縣整村推進的貧困村之一,全村429戶人傢,貧困戶70戶。
擺脫貧困現狀、過上富裕美滿的好日子,這是村裡人最大的夢想,也是村幹部最大的心願。
2015年12月3日,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來到樹安村,就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、做好我省扶貧開發工作進行調研。
在簡陋的村部辦公室,巴音朝魯和村幹部、村民代表、貧困戶代表座談交流,瞭解致貧原因,尋找脫貧路徑。他強調: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,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工作的“重頭戲”。要突出精準扶貧,因戶施策、因人施策,確保精準到村、到戶、到人。要因地制宜,立足資源優勢,大力調整農業結構,穩步推進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,不斷推動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。
此次調研半個月後,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,隨後,遼源市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啟動。
隨之而來的是一項項脫貧政策全面鋪開、一系列脫貧舉措陸續著實。
幫扶、包保、脫貧、致富、奔小康,樹安村在省、市、縣、鄉幫助扶持下,開啟瞭奮發圖強的“變臉”模式 。
調結構——玉米悄悄向後退,雜糧雜豆往前走
2017年9月29日,村東頭稻田裡,村書記康健全正指揮著一臺小型收割機收水稻。
稻田緊鄰著公路,極目遠眺,滿眼金燦燦、黃澄澄。康健全告訴記者,正在收割的是他們從通化引進的水稻新品種——“稻花香”。“這可不是徒有其名,是真的有香味兒,不信你聞聞。”老康隨手遞過一株稻穗,淡淡的稻香果然撲面而至。
“‘立足資源優勢,大力調整農業結構,穩步推進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。’這是省委書記調研時給我們出的課題。”老康介紹說:“2016年,圍繞這一課題我們做瞭努力,也嘗到瞭甜頭兒,今年,我們不但擴大瞭種植面積,而且引進瞭新品種。現在咱們站的地方以前種的是玉米,每畝地可產1800斤,按市場價每斤賣5角錢,一畝地的收益也就900多元。可今年咱把旱田改成瞭水田,種的這‘稻花香’水稻一畝地可產700斤,每斤賣8元錢,每畝的收益就是5600元,這兩下兒的差別可不是一星半點兒!”
老康似乎覺得隻看水稻有點缺乏說服力,又將我們帶到瞭他試種的谷子地裡。“看見這些谷子嗎,這可是純綠色食品,不施化肥的,磨出的小米一斤能賣10元錢呢!今年咱在這片地裡試種瞭200畝,看這沉甸甸的谷穗,收成一準兒差不瞭。”
老康說,這兩年,他們利用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000多畝,用於種植蔬菜、水稻、雜糧雜豆以及果樹栽植。去年,村裡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收益每人得瞭1800元,加上土地租金和每天在合作社打工的工錢,貧困戶一下都脫瞭貧。“看眼下這架勢,算大賬今年應該比去年還要好。”
“以前,咱不是沒有過改變種植結構的想法,可一沒資金、二沒經驗,風險又大,不敢嘗試啊,這回有瞭扶貧政策,還有市、縣、鄉(鎮)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,我們大著膽子試瞭試,還真試對瞭。”在康健全看來,之所以取得成功,主要還是得益於扶貧政策的落實和包保部門的幫扶。
興產業——扣大棚蓋豬舍建苗圃,因地制宜多元發展
“除瞭調整種植結構,咱還在產業多元發展上下瞭不少工夫。”在村裡的苗木基地,康健全一邊介紹苗木品種,一邊念叨開瞭自己總結的產業“脫貧經”:“打造環境,改善條件,提高承載能力,引進項目投資,倡導多元發展,這才是產業脫貧的重要途徑。”
老康介紹,去年,村裡利用到手的扶貧資金新建5公裡水泥路和一座50米橋梁,還修建擋墻230米,種植花木8000株、插柳3公裡,建瞭文化廣場和垃圾焚燒點,並對村委會、貧困戶危房實施瞭改造。今年,他們又投入230萬元用於河套治理及1000米的擋阻墻、景觀帶、攔河壩等綜合治理。
正如老康總結的,環境的改善確確實實為樹安村發展產業創造瞭條件。采訪中記者瞭解到,去年,樹安村爭取到省級土地治理扶貧項目,建成占地53畝的日光溫室大棚13棟,以租賃的方式與東遼縣正旭農業發展公司合作開發食用菌產業。他們還依托萬利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雞業,帶動100戶村民一起搞養殖。依托養豬合作社新建豬舍三棟,年出欄生豬5000頭左右。
今年樹安村繼續發展產業項目,增強造血功能,新建占地50畝的苗木基地,擴建瞭電子商務便民服務中心,還在林業部門幫助下嘗試著種瞭一些榛子樹,如果可行準備建個具備規模的榛子園。
建苗圃、建榛子園、建電子商務中心,學習食用菌栽培,發展笨雞、生豬養殖,所有這些在鎮黨委書記孫哲峰看來,岩盤浴機器目的隻有一個,就是為瞭進一步壯大產業格局,發展多種經營,改變村民靠種地增收的單一手段。
“因地制宜,多措並舉,多元發展。”看似簡單的十二字發展理念,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並不輕松,康健全告訴記者,這兩年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他們沒少下工夫,能有今天是省、市、縣領導親力親為的結果,是包保部門盡職盡責的工作體現。眼下村裡產業項目雖然不多,但做得都還不錯,下一步,他要通過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,“脫貧不是目的,致富奔小康才是最終目標。”
換腦筋——代種代養加分紅,扶貧扶出瞭“新道道”
在村會計手裡,有一本記錄貧困岩盤浴烤箱價格戶年底收益的賬本,記者註意到,在這個賬本裡,貧困戶領取的錢主要包括土地租金、代養雞雛、扶貧項目分紅三大塊,問及其中原委,康健全的解釋是:“這是我們在扶貧過程中自己摸索出的‘道道兒’,這辦法雖然有點笨,可著實管用,貧困戶樂於接受,收效也好。”
擔任村書記多年,康健全清楚地知道,在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,相當一部分是老、弱、病、殘,其中60多人無勞動能力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。
對於這部分人的幫扶遠遠不是調整種植結構、發展養殖業,抑或過年過節送點錢物這麼簡單,種不動地的怎麼辦?養不瞭雞雛、喂不瞭豬仔的怎麼辦?必須改變打法,重新思考!
為瞭讓這部分人擺脫貧困,他們做過多種努力,最後確定瞭以‘代種、代養、分紅’為主的扶貧模式。村裡先後成立瞭包括種植、養殖在內的四個專業合作社,依托合作社,實現貧困戶土地代種,仔豬、雞雛代養。此外,村裡運用扶貧資金建的項目,無論效益如何,也必須一律按投資額度10%的收益率每年固定給貧困戶分紅。這樣,到瞭年底,貧困人口便可領到包括“土地租金、代養雞雛、扶貧項目分紅”三部分錢,一些身體條件稍好的,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,按日結算工資。
今年六十二歲的貧困戶孫振告訴記者,去年,他加入瞭種植和養殖兩個合作社,年底一算賬,兩個合作社的分紅加上土地租金,再加上每天在合作社打工的工錢,一年下來掙瞭一萬七千多元。
貧困戶孫仁傢兩人去年領到瞭60隻“扶貧雞雛”,全部由合作社代養,定期領分紅。單此一項,年底他傢便收入1600餘元。
在康健全看來,他的這些扶貧“道道兒”還都在摸索階段,真正收效好、群眾認可的,是市委、市政府出臺的“五點雙享兩救助”政策,截至目前,讓村裡62名貧困群眾辦理瞭養老保險,55人已經享受待遇,償還銀行貸款後每年可領取養老金平均在4000元左右,加上每年3300元低保金,脫貧群眾僅此一項年收入最低達到6082元,最高達到11537元。
不過在老康心裡,未來他的目標是: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,把村裡老、弱、病、殘,包括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都養起來,讓他們像城裡人一樣,看病、讀書都能享受福利。
借東風——搭乘“互聯網+”快車,建自己的電商平臺
在村部後身,有一排新起的兩層樓房,這是今年9月份新落成的樹安村電子商務便民服務中心,許萬才夫妻是這個中心的發起人。
許萬才2003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,2008年返鄉創業,成立瞭東遼縣樹安村萬力養雞專業合作社。2016年,村裡打響脫貧攻堅戰役,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瞭:搭乘“互聯網+”的快車,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於樹安村的土特產資源,拓展農副產品銷路,最大限度提高經濟效益,這條路正逢其時。
在市、縣包保領導和包村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2016年9月,他投資20萬元建起瞭樹安村電子商務便民服務中心,還采用“農村電子商務平臺+農民專業合作社+農村物流業”模式,依托樹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起瞭“最美樹安人”微信公眾平臺,先後與東北襪業、京東、天天快遞等20餘傢電商合作,將村民種植、養殖的產品“搬到”網上銷售。
2017年,村裡又幫助他爭取到貸款100餘萬元,水泥200噸,新建瞭占地4500平方米、建築面積64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。
許萬才說,目前,電商服務中心覆蓋周邊清河、清泉、興隆、清龍等5個村,服務群眾7200餘人,合作社11個,幫助並扶持村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00元至500元。截至今年9月20日,中心已收發快遞640件,完成大蔥、土豆、小米、笨雞蛋、笨公雞、白菜、襪子、參茸等交易1250筆,總營業額實現50萬元。
對目前的成績,許萬才並不滿足,他悄悄告訴記者,近期中心正在謀劃同吉林農業大學進行合作,依托農大的技術、科技優勢,結合樹安村的環境和土地資源,發展全程生產可跟蹤、產品可追溯的現代化種植養殖,給樹安村的農產品上個“綠色戶口”,讓消費者買得放心,吃的安心。“到那時候,咱樹安村可就不是脫貧摘帽的問題,而是要真真正正富起來瞭。”
許萬才的心願其實也是村裡人的夢想。事實上,經過一年多的努力,到2016年底,樹安村已經摘掉瞭貧困帽子,成為全省首批脫貧的貧困村。今年,他們正總結脫貧經驗,朝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大步邁進。春華秋實,天道酬勤。樹安村人正在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讓夢想照進現實!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留言列表